又好久没写博客,连豆瓣也都不发了。2022年,没有猫了,回来上课抑郁了,吃了药好了很多,过了生日。太久不在网上说话也就不想再多说话了,带小孩的时候也不爱说话,但是真的很爱宝宝。不过再怎么爱也不敢多要一个小孩了。
迟到的2021总结
迟得都不想写了的年终总结,可是不写又觉得不像新年,于是还是来记一笔。
2021是目前生命中变化最大的一年,整年都待在家里。
一月在网上workshop认识了一个很棒的朋友coauthor,她十月份还来我们系给了seminar,然后2022开年我们就发出文章来了。给宝宝买的第一件物品就是书,确切地说是一堆书,中文西班牙文,千里迢迢海运过来。
二月超大雪,邻居还好心用除雪机帮我们铲了。做ultrasound看到立体的宝宝,抬手沉思状。家属开始in person teaching
三月开始大量囤积宝宝用品,布置nursery,给他画了一些小画。
四月挺着大肚子过生日
五月学会了做quiche,baby shower收到一大堆礼物,上了一些育儿课。
六月在最后一餐(鱼香肉丝,春色肥牛,干炒牛河)之后第二天宝宝就提前到啦,过程其实还算挺顺利的。幸运地住了三晚,然后俩人带着一个小生命回家了。
七月小婴儿在哪里都能睡,我们还带着他去餐馆吃饭,去同事家做客。
八月宝宝成长得飞快,每天都不一样,每天都学会新的多谢,而我们也感恩不已。
九月宝宝开始去daycare,家属入了籍。
十月无数sleepless nights,我拿到了绿卡,宝宝开始吃辅食了。
十一月sleep training,为了圣诞装饰家里,宝宝学会放声大笑,第一次荡秋千,找人给把后院游乐园给宝宝修好了。
十二月家属拿到tenure,他的家人到来一起过圣诞,宝宝(和我)经历了西班牙语immersion。
是感恩的一年,现在的生活重心也完全变了,只希望宝宝健康快乐,其他工作啊什么的都是随缘。
新的一年,希望宝宝继续健康快乐成长,希望我不要那么tense能多放松,不要什么都揽到自己身上。希望和家属也能健康快乐,不为不值得的人和事分心。希望时隔一年半重新开始教课能够顺利,希望research开的各种新project顺利进行。希望夏天时travel变得容易可以去欧洲。
p.s.今年开始用hobonichi的weeks mega,好好用!
育儿杂谈:哺乳,睡眠,理财
记录一下我们的经验教训,也写写what I wish I knew…【很明显这篇文章要中英夹杂,不想看请点关闭,不需要给我留言,谢谢!】
首先说,我们非常信任Emily Oster,学术习惯让我们只信任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不然很难确定因果关系,可能只是correlation或是selection bias。根据她对literature的总结,母乳喂养可能对婴儿短期有好处,但是没有很强的证据,对婴儿长期没什么差别,但可能对母亲长期有好处,所以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最重要。研究表明,和婴儿睡一个房间在前几个月有好处,之后就没太有了,我们是不到四个月就把孩子挪到了他自己的房间。研究也表明睡眠训练很有效,对小孩没有什么坏处(因为有些人认为会影响小孩),对大人好处非常非常明显。我们的状况是纯母乳喂养到了四个月,开始加辅食加奶粉,估计六个月左右会断了母乳。五个月左右开始的睡眠训练,训了三天就能自己睡至少六个小时了【disclaimer:我们用着SNOO这个smart bassinet,可能睡眠相对容易些。下一步会transition到floor bed(Montessori style)】。我们三个月左右开始送daycare,也是无奈之举,但是效果非常好,除了生病。同样是Emily Oster的书里写的,daycare有些短期的坏处长期的好处,比如生病but develop more immunity和better cognitive outcomes。
第二,我们一般更信任医院,比如mayo clinic。我们也挺喜欢Dr.Karp的,他写的书是happiest baby并创立了SNOO。
这是我的reading list: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32816487/
另外,四喜丸子博客写得特别好,强烈推荐!https://fourhappylions.com/categories/%E5%85%BB%E5%A8%83%E6%94%BB%E7%95%A5/
哺乳
强烈强烈推荐生了小孩在医院马上要求见lactation consultant!!!在出院前能多看几次就多看几次,多问问题,让她们指导!她们给什么东西一定拿着!!
怀孕期间上了很多课还记了一堆笔记,但其实真正抱到小孩的一瞬间会发现那些课都没用,自己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也不会在这里说怎么喂养,一定去听lactation consultant的!我就是半夜生了白天就见了,马上喂上,这几个月哺乳都非常顺利。母乳喂养不应该疼,疼就一定要让lc看看,她们非常有经验,千万不要自己suffer!
这时我们最后悔的两件事:
- 没有给孩子pacifier,因为医生说要等到一个月左右母乳很好之后再给,防止nipple confusion。但其实没有什么研究证明孩子真的会混淆,反而是之后我们小孩完全不肯用pacifier,需要用其他方式安抚,而且吃手其实更不好,因为更难戒掉。
- 没有给小孩用奶瓶,同样原因。
小孩出生之后都会掉体重,我们出院第二天回去看儿医复查发现他掉到了7 percentile(BMI低于1%),医生说如果到5%以下就要加奶粉了,当时我们当然很恐慌,回家两小时喂一次,然后一周后再去查就到了15 percentile,一个月以后就是40,最近一次四个月时是70。当然我们小孩很高,一直是80 percentile以上,所以体重能涨上来也是很安慰。
那时候我在吃加州寄过来的冷冻月子餐,感觉对下奶可能是有帮助的,同时多喂也是能下奶,但是没有counterfactual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最有效。
现在慢慢开始wean也不是我们计划的,因为我们送daycare之后小孩带回来生病,他很快就好了,而我引发了asthma attack特别严重,病了两个多星期,还进了ER,渐渐就奶少了,同时期我们在添加辅食,也开始给吃formula,换了medela的奶瓶flow很快,他变得非常爱吃奶瓶,反倒不吃母乳了。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慢慢减少了pump,可能就会自然停掉。我个人是非常开心的,这样下学期开学我就不用pump了,非常省事,也不用惦记着小孩吃饭,也可以随便穿衣。
个人觉得这个安排很好,母乳喂养在头几个月是非常方便的,不用pump不用一堆瓶子不用加热不用等,随时饿了抱过来就可以喂,而且非常促进亲子关系bonding,很幸福。但他现在大点了能用瓶子喂就显得方便了,爸爸可以喂,出门可以喂,解放了我。如果纯母乳喂养要记得给宝宝加维生素D的drop。
关于pump,美国保险是可以免费给一个的,我还特意选了一种可以塞在内衣里可以随便走动不受影响的。但其实我一次都没有用过。我一种用的是医院给我的一个medela的hand pump,我个人觉得用起来太方便了,每次不到十分钟就4、5oz的一瓶,足够了,清洗也非常方便。
最早三个月我一直戴着一种milk collector,就是塞在内衣里,随时接着漏出来的breast milk,我靠它们收集了冷冻室一整抽屉的奶。但是!我小孩不吃冷冻后的奶!有时候加到辅食里他连辅食都不吃了,太气了。所以后来我也就不冷冻了。
奶粉的话我们收到了enfamil和similac的三罐sample,对比营养成分我觉得前者更好,但是,我们小孩不吃!所以他现在吃的是similac,我估计也差不了多少。
关于辅食,还是Emily Oster,她对比literature说多吃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减少过敏也可以不会太挑食,没必要先加米粉,baby led weaning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优越。我们是从四个月开始的,宝宝体重增加了很多,头部控制很好,所以儿医说可以开始了。到目前过程是这样的:rice cereal(口感上最容易接受)–apple – butternut squash –carrot –pear –banana+oatmeal.接下来准备加鸡蛋、地瓜、菠菜、豌豆、桃、牛油果,及组合。每次introduce新的食物之后大概等三天再给新的,这样如果有什么不适应能及时发现。
做法:大部分蔬菜水果都可以蒸个十分钟然后用blender打成泥,胡萝卜要久一点。如果太稠可以适当加入蒸的汤汁或是milk来变得稀一点,水果一般不太用加。
我们现在就是spoon feeding,可能到六个月以后慢慢让他自己上手吧。
睡眠
建议大家去看看婴儿的sleep cycle,我们刚开始就是不太懂,听别人瞎指挥,说什么白天别让孩子睡太多晚上才睡得好。P!小婴儿是sleep begets sleep.睡得越好才越能睡。如果overly tired反而睡不着了。所以,一定要学会读懂宝宝的cue,比如揉眼,打哈欠,眉毛发红,fussy,不想玩,都是说明困了,要赶紧去睡。等到哭起来就晚了,不那么容易入睡了。
睡眠训练有很多种,cry it out是最有效的。也有比较gentle的或是graduated,估计都差不多。我们用的是Ferber。如下图。就是按照schedule等哭到了时间再去抱一下或是安抚,不到时间就让他哭。

我们是四个月的时候准备睡眠训练的,结果他病了然后我又病了,所以等我好了他基本五个月大了,才真正开始。起因是这个小孩internal clock太准了,常常nap每天起来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精确到分钟。然后可恶的冬令时开始,换了一个小时但daycare的时间是固定的,所以所有都打乱了。又赶上four month sleep regression,他变成每晚准点10点1点3点6点醒,我们决定要改变这个不良习惯。我们的目标是变成每晚就2-3 点之间喂一次,十点之前可以随便吃。
第一晚,十点一次,然后一点醒了,我们就让他哭,哭了3分钟,爸爸进去抱了抱又放下,他接着睡到两点,这次我们应该哭5分钟才去,但他实际哭了不到三分钟就睡着了,睡了二十分钟又醒来,哭了不到三分钟睡着,又二十分钟醒来,哭了不到一分钟就睡着了,然后到三点醒来,我去喂了一次,睡到了早上七点。(这些都能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snoo会track睡眠。)第二晚七点睡八点多醒了一次我喂了他,然后12点醒来,哭了两分钟睡着了,两点醒来我喂了一次,睡到早上6:50.第三晚,七点睡到凌晨三点半(八个小时!),我喂了一次,接着睡到早上六点半。第四晚我们想试试十点把他叫起来喂一次,这样三点就不喂了。没成功。十点我们把他抱起来喂了一次,但是凌晨三点半他还是醒了,反复哭睡几次,所以我还是起来喂了他一次。六点醒了又喂一次然后睡到七点多。第五晚我们没打算十点叫他,但他自己就醒了,我喂了一次,没想到直接睡到早上六点,又是八个小时。中间他醒了两次自己哭了一下就又睡着了,我们都没听到,只是看到snoo有记录。第六晚是昨天,两点醒了一次,然后睡到六点。他现在的坏习惯是六点准时醒来便便,然后就要叫我们。换完尿布有时候能接着睡有时候就睡不着了。但总体我们对这个睡眠习惯还是很满意的,睡训真的非常有效,对父母的精神健康非常有帮助。
顺便提下snoo,很贵,但是非常非常值。我们同事和我同期怀孕,他们也买了snoo,他们小孩睡得比我们好多了,没有睡训就自己睡整夜。Snoo就是一个会动并且有白噪音的bassinet,因为是Dr. Karp设计的所以我们很放心。它会自动检测到宝宝醒了就会提高level,不同level的声音和晃动程度不同,最后level 4也不行就会自动停下,告诉你宝宝需要你去照顾。有了它我们从来没有抱睡过小孩,之前还会奶睡后来也没有了。他自己在daycare完全自主入睡,在家如果放到小床上nap也可以自主入睡。即使不买snoo也很建议去看happiest baby in the block这本书或是happiest baby website的一些文章,很多建议非常好。比如不要把小孩完全哄睡再放下,而是在他很困但没睡着的时候放下,这样能帮助他学习自主入睡。还有十点多抱起来喂一顿可以帮助小孩睡整夜。
下一步我们会戒掉snoo,一般五六个月小孩就不太喜欢一直晃着了,可以开启wean mode然后我们会把他的床(其实就是一个twin size的床垫)放到现在snoo的位置,因为我们早就把他挪到自己的房间里了,所以环境他非常熟悉。这个Montessori style鼓励floor bed这样小孩醒了可以自己在房间爬动explore。我们小孩还没开始爬,但到那时候我们需要baby proof整个房间。
理财
有了小孩就有了牵挂,我们第一时间找律师写了will,各种contingency plan,这样如果有什么意外所有estate会成为一个trust等小孩25岁就都归他了,之前会有guardian。希望用不到,但是写了放心。
另外就是给他开了529账户,我们打算前几年多放些钱,投资,后面就可以每年取一万来供他上私校。当然了,私校一万肯定不够,只是这是限额。我们学校会给小孩付大学学费,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另外不同州的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大部分州对于家长开529都有鼓励政策,比如PA会给100刀.然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戚都可以给打钱,虽然我们没有。
写一点关于daycare。刚开始送他才三个月不到,我非常心疼又非常内疚。但是很快就觉得简直太好了,他在daycare吃奶瓶非常好,又能自主入睡,和老师互动非常好,发来的照片都很快乐。而我可以休息补觉,可以工作,可以吃饭,可以玩,心态上好了太多太多。而且开始送以后他回家睡觉特别好,跟我们互动也非常好,总之全家都开心。就是生病了比较麻烦,但是也是不可避免的,下学期开学无论如何我们也要送全天了,如果那时候生病会更麻烦。
关于玩具,我们买的lovevery的play kits还有playgym,非常非常喜欢。感觉质量很好,宝宝会一直玩。现在他大了带他去公园坐秋千,他特别开心。我们后院也把playground翻新装了秋千给他。我们平时天气好就带他去散步,他也挺喜欢的。
最后写一句关于疫苗。我是绝对支持打疫苗的。我是在怀孕期间打了covid疫苗,希望能给宝宝抗体。现在准备去打booster,趁着最后一点母乳把抗体给他。怀孕期间还打了Tdap和流感疫苗。前阵子又打了今年的流感疫苗。
生了
今天早上去了儿医,带着宝宝去了target,下午睡了两个半小时,终于觉得生活有点恢复正常。我打开电脑,家属也坐下读书。那就简单记录一下生宝宝的过程吧。回想一下我最大的错误是wrong expectations,一是盲目不自信,家属回忆我在孕晚期就一直问他我生不出来怎么办,虽然他一直鼓励我,但是也感受到了我的不自信。二是我以为打了无痛就真的不痛了,too naive。
17号星期四早上五点钟左右,我突然感觉下面有什么流出来,一摸湿漉漉的,以为破水了。跑去卫生间一看居然是一滩血,吓到我大喊。其实就是所谓的bloody show或是“见红”,但我以为只应该是一点点血没想到这么多。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说没事,再等着contractions频繁且疼痛时再打电话。
正好那天是我39周常规检查,8点的appointment。我们迅速洗澡吃早饭把充电器什么的都装进待产包喂猫联系朋友给留钥匙联系第二天要来的cleaning lady什么的按着早就准备好的list来。去了ob一看已经开了三指,说估计就是今天了,回去继续观察吧。于是我们带着所有东西回来,某人赶紧又把床单什么的洗了开始吸地,我就坐坐瑜伽球什么的,慢慢contractions就强烈起来。之前同事推荐我读birth skills的书,我读了但是心态特别看不上她们这种western hippies用精神去控制痛苦的说法,还跟家属嘲笑这本书,但家属很认真地读完了,事实证明他对我帮助特别大。我一疼他就给我按摩,带我呼吸,握着我的手还帮忙转移注意力,记录每次时间什么的,所以一个上午就轻松过去了。到中午疼痛加剧但是我居然还能在他陪伴下睡了个午觉,起来觉得还是再给医院打个电话吧,然后医院就叫我去了。
到了医院先进观察室,据说一早上都没人来但和我同时到的有三个,我还有点担心不够开指不收我。结果一检查已经5指了,可以转到待产室了。那时我还精神状态非常好,穿着gown拍了张笑容满面的照片。医生问想不想打无痛,已经随时可以打了,我说好的。麻醉师(印度女生,长得好像mindy在mindy project)马上就来了,问家属,你怕针吗?他说不怕啊。麻醉师像是开玩笑,说你可不要晕啊我只能照顾她不照顾你,然后又说你还是出去吧。我觉得好奇怪,但他还是被赶出去了。护士陪着我,后来疼了我还握着她的手。打完也没什么特别轻松,因为之前也没特别难受。医生就说要是开始感觉很大的pressure那就快生了,要喊人。她可能以为我会特别快,过来检查我发现还只是5指时说,oh you got me all excited…
等到晚上九点的时候还是五指,医生就给人工破水了,之后明显开始宫缩频繁,并且越来越疼。到十点多我觉得好痛啊还在问家属,我要不要给epidural加剂量呢,然后很快我就疼得大喊加加加快点加。然而加了剂量完全没区别,医生过来说这是pressure因为马上要生了,而无痛只管痛不管压力。。。但好消息是已经开十指可以开始push了,一旦开始push会感觉好很多。push必须借助宫缩的力量,护士和家属一人帮我搬一条腿,我双手抱着腿,抬头收下巴,随着护士数着一二三推三组,每组十下。医生说不要脸上用力脖子用力, 不要叫不要泄气。深呼吸憋着气推,结束后马上吐气深呼气憋气再来下一组。推了一会儿医生就走了,我自己很泄气,据家属说每次医生回来我都推的比较起劲儿,她走了我就很糊弄。想想很丢人,我一直在喊,我不行,我太累了,我太饿了!护士脾气好好,一直说你可以的,i know i know。然而每次宫缩来了,真是推起来才比较不那么痛,所以喊完我不行之后我就接着喊it‘s here就开始下一轮。中间我是真的很想放弃,家属也看出来我想换c section偷懒,但是庆幸医生完全没有那个意思,只说you can do it,做得很好,继续继续。开始大家都在开玩笑说感觉18号更好听啊,现在已经十一点了一会儿就十八号了,可是过了十二点我好累大家都又累又紧张,到了一点更是觉得痛苦。这时候突然医生team就来了,好多人做了一堆准备,说就是这时候了。我瞬间充满力量,而且那时候也已经意识到除了努力生出来没有其他出路,早生早结束了。于是在众人瞩目之下,那个宫缩我一使劲儿,就感受到小宝宝出来了。
医生护士把宝宝稍微擦了一下就放到我胸口上,我激动得一直喊oh my baby oh my baby, you are so cute。同时医生在下面给我撕裂的地方缝针,据家属说我抱着宝宝一边感动一边随着缝针嗷嗷嗷地叫,again,不觉得无痛啊。我还记得医生缝了一会儿好像又拆了重缝,最后听到她自言自语,there, much better now。又压肚子,胎盘就出来了,好像很快,但我估计也没有时间概念了。
这时护士帮我们拍了第一张全家福,我自以为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之后打开一看,三个人都面目狰狞,我满脸痛苦,家属一脸紧张,小朋友还全是白白的皱皱的,我俩说好这照片谁也不发。小朋友测了体温有点低,被放到灯下加热,家属坐在旁边一直跟他说话唱歌,温柔至极。护士对我说,i can’t believe how sweet your hudsband is,我后来转述给家属,他说,i can’t believe how sweet our baby is.
生在凌晨一点的好处就是保险cover顺产之后48小时,所以我们比想象的多在医院住了一天一夜,真是太好了,多学了很多东西。我们医院是全程宝宝room in的,第二天时我们已经困傻了,护士问要不要把宝宝带走两个小时让我们睡觉,我们马上说好好好。见了两个lactation consultant,真是太好太好了,母乳的话强烈推荐,越早越好。还见了两个儿医,据说当时医院其他全是女孩,就我们一个男孩。
我们自以为push了两个多小时太辛苦了,前几天见了同事,才知道她labor了25个小时,push了6个小时,最后累到真是没有力气push,生完小孩还去了nicu,护士说爸爸可以去看宝宝,爸爸说,那么多人照顾宝宝呢,这边妈妈简直像死了一回一样,要陪她。同事没有用epidural,是在医院让midwife生的,中间焦虑症发作太严重,医生还给了narcotic,倒是能小睡了一会儿。
或许我们对这个过程有很多wrong expectations,但是确实每个人情况太不相同,没有什么right expectations吧。很流水账的一篇,主要就是给自己记录这个过程,或许在决定要不要再生一个的时候有帮助,免得人类大脑自我保护机制会让我忘了所有痛苦。我们很喜欢看youtube上hapa family的vlog,之前看过她的生产故事,可能是医院standardized,跟我们的真的太像了。唯一不同就是她生得好轻松啊,应该是因为这是第二个小孩。
个人几个体会:1)学会放松和转移注意力,可以大大缓解labor的痛苦。2)如果有下次我不会一去医院就打无痛,会先自己运动着,实在不行再打。3)push时不要顾忌啦,该使劲儿就使劲儿,刚开始虽然不觉得有什么效果,但是不要feel discouraged,真的是在把小孩往下推。当然了,据说第二胎会容易很多很多。4)医院的好东西太多了!产后那些ice pack, bath wipes什么的都多多地拿回家!在医院的时候多休息多学习,回家就是两个人带娃的辛苦生活了。
Timing
若说在人生中什么时候最适合生孩子,那肯定不敢说的。我就说一点点小范围的timing。我理解的小范围的timing大概就是已经决定好要备孕了,考虑是几年内的什么时候。
这时候可能第一重要的是自己工作和家庭的时机。就拿我这样的在tenure track上的人来说,曾经老一辈的人可能都愿意等拿到tenure才考虑生孩子。一方面是有点性别歧视,女性在教职上已经十分艰难,就不被建议去risk任何事。另一方面是保障制度不够,其实到现在还有很多学校没有parental leave或是clock 顺延,那就会很麻烦。但总体来说,现在学术圈也对女性友好了很多,在pre-tenure期间生小孩的也多了很多很多,基本没有人会建议你等tenure了,而是说看你自身情况。
但是事实就是生小孩会是一个很大的negative productivity shock,根据自身情况,大家对这个shock的承受能力就有所不同。都说了,生孩子这件事没有一个完美的时间,也不会有完全准备好了的时候。那么我个人觉得,比较适合的时间是在入职场三四年的时候比较合适。一个原因是初入职场的时候是学习时期,需要多花一些时间打理人际关系、学习职场技能,然后三四年的时候基本这方面已经做好了。对于教职的人来说,这时候已经有了成熟的coauthor圈子,有一些文章发出来,一些项目进展不错,也相对比较自信一些。另个原因是这时候还没开始二次攀爬,正好pause一下,可以在这期间学习新技能,研究新方向,也可以考虑小孩一岁左右时跳槽什么的,是个好的时机。还有就是生孩子,虽说年龄不是大问题,但很无奈的是随着年龄增长任何事情都会变得更难。35岁以上会被医生认为是high risk,虽然也不是断崖式的cutoff但是确实会更辛苦,所以如果想要小孩,稍微早一点也是轻松一点点。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在一年当中什么时候生比较好。这就涉及一个是自身的parental leave情况,再就是医疗保险。还是以学术圈为例,以前没有parental leave的时候,大家都是计划在五月底六月初生,这样有个夏天照顾小孩。现在有了这个假,比如休一个学期,那其实大家还是比较倾向五六月或是12月底,就是尽量多和孩子在一起。我知道的有的同事生在十月,就很麻烦,因为学校要求那个学期不能上一半的课,所以只好那个秋季学期就on leave,但相当于浪费了一些可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医疗保险也是因人而异,我这里说的是昂贵又坑人的美国保险。大部分保险需要考虑的是high/low deductable/premium,大家可以根据自己plan的选项酌情考虑。有一点就是这都是以年为周期的,一般11月选plan,只有在遇到重大人生事件(比如结婚生子)时才可以在年中换。所以就有人说到如果整个怀孕到生产过程是在同一年其实是最划算的,因为一旦到了deductable就可以开始享受大幅折扣,然后到了out-of-pocket maximum就不用再付钱了。我个人猜测是这个max很容易达到,一旦遇到什么情况需要去ER差不多就到了。怀孕整个过程需要经常去医院,就都是钱,如果在同一年那到了max之后都不用付钱了还是挺好的。以我个人去ob来说,其实医院是给的package,包括11 次office visit和最后生产。这样每次去都不用单独花钱(一般是付Copay),但是,这不包括任何test或是b超,不包括麻醉师啊器械啊什么的,所以最后生产肯定还要花很多很多。我每次b超就要单独交两百多块钱,每个抽血都是几十,做了NIPT也是两百多(我本来以为会快一千,但是因为covid他们居然有优惠)。总之呢,如果这些在同一年那都会算到deductable和max里面,如果分两年那就得再从零开始了。当然,也都要看你的保险怎么样,我是比较怕贵的那种,什么事都去打电话问这个包不包,算不算in network(in network非常非常重要!)。我俩都是很容易担心的人,我们还特意查好了in network的ER,以备不时之需。
最后稍微不负责任地说一句我觉得可能对timing有点帮助的备孕。最好提前几个月就把短效避孕药停掉,让月经恢复自然周期,然后用排卵试纸监测几个月,看看自己到底周期是什么样的,也就稍微更有准头吧。同时要天天吃multivitamin,一般都有叶酸。多锻炼,多喝水,保持好心态。
其他肯定还有家庭方面啊什么很多要考虑的,都要看自己情况。最重要的是,这个也不是想计划就能计划的,会有意外,也有不如意的情况。所以一定要放松心态,顺其自然。希望大家心想事成。
Biracial and trilingual
其实我以前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曾经有朋友问过我,跟外国人恋爱会不会有文化差异,我说,文化差异没有个体差异大,归根到底都是独立的人,是要看这个人合不合适而不是文化怎样。朋友说,觉得还是希望有人理解中文的微妙涵义,觉得讲英文的自己发挥不出有趣的个性。对我来说,讲英文的我比讲中文的我有趣一百倍吧,所以也不是问题。
说实话,如果没有小孩,这些都是真的,不需要多考虑。可是今年,大选闹得沸沸扬扬时,我们在小区紧张地数着邻居的牌子,在新闻中感受着这个曾经是文化大熔炉的国家现在对移民的不友好,多次讨论着离开这个国家,interracial才成为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某天,我们讨论小孩未来教育时,一个想法突然击中我,要是小孩因为是移民又混血被歧视被bully怎么办?他说,你才想到吗?我说,你什么时候想到的?他,从在思考要不要跟你在一起时就开始想了。
我们并没有真正切身经历过什么种族冲突,可是在我们这个白人占了98%的小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记得有次跟学校的韩国老师夫妻聊,他们说,孩子在学校都挺好的,就是没有diversity。我们也不想过分强调racial这个话题,不想孩子变得敏感,想顺着孩子天性。可是现实就是我们需要有个plan。
我们早就决定要教小孩trilingual,也读了一些书和文献,简言之就是one parent one language,但是操作起来极其困难,尤其是中文,基本没看到比较成功的,所以我们也只能做好计划但是走一步看一步。就像Eisenhower说的,plans are worthless, but planning is everything.
我们主要看的是这本Growing up with three languages,by Xiao-lei Wang。她后续还有书,不过这本是0-13岁。作者是中国人,孩子们的爸爸是讲法语的,夫妻之间讲英语,生活在美国,英语是dominant language。他们首先坚持的就是OPOL,但是所有研究都表明小孩一旦开始送去daycare英语就会非常dominant,所以第一完全不需要在家教英语,第二反倒是要刻意压制英语。比如:1)推迟送daycare,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且留在家里陪孩子的家长可能会使那种语言得到更多exposure,但是如果可以做到还是非常好,头几年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2)孩子一旦学了英语(可能两岁左右),就会想用英语回答你的问题,这正是大部分人放弃的时候。书中的办法是装听不懂,一定要小孩用heritage language来回答。多来几次小孩也就适应了。3)两个孩子。这当然有tradeoff了,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想要两个小孩。但是两个孩子会对学习语言非常有帮助。书中两个男孩,哥哥在某天开始对弟弟讲法语,从此以后这就是兄弟交流的语言了。所以最好是在这之前不要送daycare这样siblings选择交流的语言时会选非英语。但是长大一点英语还是要学的,书中妈妈是大学老师,她会雇美国学生来家里配孩子读书。
学语言的话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有条件要多去爸妈国家旅行,immersion学习。多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交流,千万别把语言放下。如果身边有其他人说这种语言,要抓住机会,最好能有不同性别的人讲这些语言,不然小孩容易把语言和性别link起来,比如把中文语调特别女性化。还有很好玩的,小孩会非常不喜欢别人讲bad Chinese/French,只会愿意跟native speaker说话。
除此之外的困难和快乐还是很多很多的,就是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并非常consistent地执行,需要花费大量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收获嘛,也是很多的,是我们想要的。
p.s.我应该要戒掉中英夹杂了,这是一大忌。
Expecting part 2
怀孕这件事呢,就是大家都会说congratulations但是没人会真的在乎,家人除外。但是我有一个朋友,真是特别关心也愿意听我讲这些事,让我好感动。她在看了我的b超照片之后说她都激动哭了,让我听了都快哭了。相对于其他人的轻轻的一句congrats,她对我很关心的询问真是好暖心。
第二次去做b超时12周多,宝宝可以看出高耸的鼻梁了。除了technician以外还有个见习医生来学习做b超,所以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讲解,我们多了很多看宝宝的时间。而且还多角度和彩色,看到充满血液的大脑和砰砰跳动的心脏,好激动。
来说一说在我这到目前为止非常轻松的expecting里比较痛苦的事情吧。我之前看了Amy Schumer的expecting Amy来做心理准备,真是太真实太可怕了。她好辛苦,一直吐到生(p.s.最后生的时候有个镜头太explicit了,吓死我)。而我真是够幸运的,基本完全没有孕反,除了让我天天怀疑自己以外,只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痛苦。
第一痛苦居然是吃维生素。刚开始是吃软糖,然后护士说要吃含800mg的叶酸的prenatal,于是换了硬的药片,咽不下去,切成四块都还很艰难,我常常咬碎了混着早饭吃,但是好像不太好。换成了胶囊,我心理作用就死活不敢下咽,于是在嘴里待到胶囊化掉,带着鱼腥味差点让我吐出来。最后换成一种小药片配小胶囊(鱼油什么的),终于能勉强每天咽下去基本都是要干呕一下流点眼泪。对我来说真是太痛苦了。
第二是鼻子不通气。我有过敏性鼻炎,去年终于看了医生找到对的nasal spray就好了,终于终于可以整夜用鼻子呼吸,太幸福了。结果这一下回到之前而且更严重,晚上鼻子都是堵着的,睡得太辛苦了。
第三是喝水和尿频。我觉得水都有股怪味儿,喝不下去,又要逼自己喝,然后疯狂上厕所。我尝试了一段时间气泡水,也不太喜欢。最后还是用带吸管带刻度的水杯逼自己按计划喝水。可是头三个月几乎十几分钟半小时就需要去厕所,幸好在家工作,我常常在二楼上洗手间然后下楼要紧接着再去一次。甚至有段时间都熬不过一个zoom会议,需要中途离开。半夜更是痛苦,不停做找厕所的梦,并且多次在梦中找到了厕所!然后赶紧爬起来去。现在到了四个多月终于变回每晚起来一次了,珍惜好日子啊。p.s.很多人都会便秘,我倒是没有,可能一是我的体质更倾向于拉肚子,二是每天早上都吃一根香蕉。到目前为止两次拉肚子都吓到我,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两天吃的分别是:螺蛳粉和土豆粉。所以,后来就再也不敢吃了。
除此之外都挺好的,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口味真的会变化。我以前很爱吃甜食,但是怀孕以来就完全不喜欢了。变得非常爱吃酸,超爱吃西红柿鸡蛋,凉拌黄瓜什么的,炒菜也爱加醋,家属很可怜地说菜为什么都味道怪怪的。非常爱吃肉,突然很馋cheese,估计都是他爸的基因。最关键的是,家属做了tortilla (还是配上西红柿和醋吃的),我literally吃哭了,说天啊怎么这么好吃,他也震惊了。我说,你的孩子非常喜欢吃你做的西班牙菜哎。
上面提到他爸,就说一下宝宝的性别吧。很神奇,从他爸妈到他和我到我爸妈,全家人都觉得会是男孩,虽然有些人希望的是女孩但我们都“觉得”是男孩。做NIPT test查出来真的是男孩,他特别高兴,觉得他比较知道怎样对待一个男孩。我也很高兴,不过会常常想到一件事会想,男孩会喜欢这个吗?
总之知道性别之后这件事一下子变得更真实了,我们已经想好了名字,知道要用哪个房间做nursery,我在国内网站买了两百多块美元的中文书。我还是常常紧张,能不能做好家长呢,剩下半年时间好好准备吧。
Expecting part 1
想写什么又不太敢落笔,不知道是该写给自己,写给宝宝,还是写给他人。这是一段很不寻常的日子,是新旧生活交接之时,也意味着改变的开始。我小时候最喜欢读我妈妈写的关于我的日记,那我也先简单记录一下吧。
我们关于whether or not & when的话题讨论过很多很多,2020年开始到了一个关键的决定时刻。这一年有很多事情发生,负面的:pandemic让我们对现在和未来多了一些担心,美国的局势更是让人不觉得应该带一个生命来,我在research leave,本打算去visit一些合作者,多努力工作。正面的:哪里都不能去,所以时间上还是好的,我刚好发了三篇文章,让我们对我的tenure少了很多担心,我们读了一些育儿书,热爱历史的他觉得黑暗过后会是黎明,而且我们开始多接触天主教,受到鼓舞,我们年纪也都不小了。最后,我在六月底停了药,开始吃multivitamin。
刚开始就是按一般建议的周期准备。我们七月还去了一个mini vacation以为那一次就会成功,然而没有,其实是挺失望的。亚马逊买了测排卵和怀孕的试纸,其实很便宜的欸,相信科学。测了发现我的周期非常短,调整了预期之后我们开始了上半月尝试下半月期待的生活。每次过了排卵期就是薛定谔的怀孕吧,不够剧烈运动,非常期待又焦虑最后又会失望。我真是痛恨uncertainty。不过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医院建议的健康couple应该自然备孕一年才去看医生。但是我没法放松心态,每次看别人备孕故事都说就忘了这事儿了该干嘛干嘛我都非常佩服。
然后九月份开始我肚子就有点胖,我周期特别准,经过几次失望后我终于能够忍住不提前测了,这次等到晚了两三天,还记得那天我要在线上给talk。六点来钟醒了就去卫生间,叮叮当当用两种方法测了,都指向同一个结果。出了洗手间,他看着我说,so?我略带哭腔说,我可能怀孕了。我们都又惊喜又觉得非常surreal。白天赶紧给OB打电话,nurse说,congratulations,到10周的时候来检查吧!
我不知道这是因为covid还是就是这么规定的,天啊10周实在太长太长了。我每天都在紧张不安中,每次去卫生间都担心,每天早上醒来都担心,当时又是大选将近,各种担心交杂在一起。我每天数着日子,知道自然流产的概率会一点点从20%降下来。当时第几周来着,概率大概是10%,而川某人胜出的概率也是10%,在我崩溃时他安慰我,这两个独立事件一起发生的概率只有1%噢。真是太会用概率安慰人了!
然而我的情绪还是很不好,第一次小爆发是律师之前说在十月能给我file,结果十月底她又说十一月也没事,她先给其他客户做了。我在电话上就突然嚎啕大哭,她吓死了,我说我没法说话了,让我丈夫给你说吧。他也吓死了,后来还跟我道歉说不一样让这些事烦我,应该帮我挡好。第二次是因为我没有孕反症状,刚开始还有点恶心胸涨,后来就没有了,我就天天担心。某天早上醒来就哭着对他说,我要给医生打电话,我好害怕啊。结果把他也弄担心了,给医生打电话那边说这完全正常,好好享受没有反应的日子吧。
这些担心直到第一次去医院并且可以在b超里看到宝宝听到心跳才好了,当然之后还有很多担心,这是没完的。那感觉真是好神奇啊,B超technician特别好,涂的东西还是热乎乎的,划了两下就找到宝宝,然后听到蹦蹦蹦的心跳,我就哭了。
It gets better
终于结束了我30天的digital minimalism,重新可以打开豆瓣。看到有人问过去十年哪一年最快乐,想想对我来说竟然就是现在,过去十几年里,这竟然是我最最自信的一年。不知道imposter syndrome会不会再回来,但今年真是难得的,第一次这么感觉相信自己,相信生活,感受到爱,感受到被别人信任和肯定。尽管整个社会和世界都是最分裂、最混乱的时候,但是黎明之前的夜晚最黑暗,纵观历史,这样的混乱必然导致变革,当然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朝向好的方向的变革了。
前几天和mentor group的朋友们聊天,几位tt第一年的人都说压力很大,当然我也没什么资历啦,但还是以我的经验告诉他们,it gets better。这感觉真是很美好,我第一次有这种自信,觉得自己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做出独特的贡献,并得到(以及相信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对未来不再害怕,而是觉得I’m ready。真是,第一次有这样美好的感觉。
得到这种感觉一方面是自己几年的积累,能力提高会带来自信。但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学会了和人相处,学会了看人下菜。能够选择自己的合作者当然是奢侈的幸福,但是至少也要学会遇到不适合的合作者就当断则断。学术圈的朋友们按概率总也会遇到不适合的合作者,很可能既会心里不舒服又效率低下然后恶性循环。我的一个经验就是宁愿自己多做一点也要尽量减少情绪上的压力,不要总想着抱怨或者痛苦觉得自己做多了吃亏,因为这种合作者通常是很难甩掉的,这种时候止损的方法就是赶快把事情做完结束合作变成不再有利益相关的路人。
我以前也是非常不会看人的,但是仗着年轻,别人不会把我当成威胁,也不会对我有太多期待。尤其某些人能力未必强,但是喜欢觉得自己厉害,喜欢当中心,对待这种人,我就不停地肯定他们的想法,然后说也可以这样改一下或许会更好哦,一般都能皆大欢喜。但是随着经验增长这种模式就不太适合了,当你能力提高,锋芒就不容易遮住。这时候最好能避免这种合作者,毕竟要高效工作不能总互相哄着。这时候就可以去挑战能力更高的团队和合作者,然后不要胆怯,多主动说自己的想法。当然这就需要背后下一些功夫,我也感觉到这个会随时间越来越容易。比如我在有的项目和一群senior白男合作,大家都是不同学科,我又是后来被拉进组的,所以带头人根本不爱听我说话,常常需要另一个人把我的话翻译给他他才听。但是我好几次讲得很有道理,发现他们之前有问题的地方,慢慢他就开始认真听了,上次开会最后他还特意感谢我,让我觉得好开心。成年人的世界大家都是追求效率的,要带来自己的价值才会被尊重。没办法啊。
关于研究项目的选择我也渐渐有了点体会,理解了为什么很多人找到自己的niche就一直钻,尤其是在研究型大学工作的人,这样发paper真的容易很多啊!在同一个小方向做了很多之后什么都会变容易,literature越看越熟,写起文章来下笔如风,同方向的人也都熟识起来review就会更轻松,找选题也方便。不过呢,完全这样做的人也还是没那么多,主要就是会变得无聊,本来做学术就是为了有意思,重复做类似的东西就不太好玩了嘛。所以很多人就会觉得合作者比选题更重要,合作愉快了,什么玩票的题目也有意思。家属每次去加州就是和朋友们喝酒聊天,哗哗哗地出一堆新题目。
现在大环境情况不太好,我们学校财政也非常紧张,我们不断提醒自己也提醒朋友们,不管学校怎么说,对我们来说,research才是硬通货,绝对不能放松。
现在带学生也更有感觉了,给学生改文章一句句划掉重写当然更容易,但是如果多教教他们怎么写作,那对他们的未来是更有帮助的。家属的教课哲学是激发兴趣,反正学生也记不住什么课堂内容,可是你如果特别有激情让他们感受到学科魅力,那他们会去自己学习,才是真正改变人生。我的教课哲学大概也是觉得学生记不住什么,所以我喜欢教他们各种科学学习方法,比如可以运用各种记忆科学研究来增强记忆,可以利用课程来锻炼grit锻炼discipline锻炼沟通交流能力锻炼合作能力,都是将来用得上的技能。
以前我有个理论,就是生活每个阶段都是渐渐难度攀升,不断推你挑战自己,就在快要撑不住时会有个缓和的阶段,难度降低,休息一下,再进行下个阶段的爬坡。我现在可能就在那个缓和阶段,所以信心增长,但是如果没有难度就是没有在提高啊,休息一下也要继续爬。每个阶段都会提高很多技能,which会变成下个阶段的prerequisite。所以不同阶段的难度是很不一样的,但是你也越来越强大,挑战也更有意思。
比如我在读博时就是黑暗低谷,也是种种人际关系都不好叠加在一起,没有半点儿自信,抑郁得昏天黑地。好转是在最后一年,感恩被一个人彻底放过,然后开始教课,和新老师合作,之后找到教职工作,逐渐拾回信心。开始tt之后,又是新的压力,教课、科研、还有新鲜的人际关系,当然imposter syndrome在新工作时必然复发,再次小谷底。然后积累经验慢慢攀爬,做学术也是,找合作也是,量变逐渐变成质变,再加上开始和家属在一起了,他对我的不断鼓励也有很大帮助,于是走到了现在。可惜没有counterfactual,不知道是因为我能力提高了导致自信提高还是因为自信提高导致能力提高哈哈。
每个人走出困境的方式是不同的,对我来说,知道it gets better是极有帮助的。我就是那种看电视电影看不得好人受委屈的,希望看到大团圆的结局。对我自己更是,如果知道后面会好起来,那我也就可以抱着必胜的勇气走下去。我知道后面会更难,但我也会更强大,所以可以应付得来啊!
最近沉迷于《乘风破浪的姐姐》(好喜欢呀!!),我也三十一岁了,过那个坎儿的时候还有点抗拒,但现在真是非常非常喜欢这样自信的状态。看这剧还让我特别感慨的是那种女孩子的友情,我从小最缺少的就是女孩子的友情,至少从来没有人一直夸我聪明、漂亮之类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自信,一直觉得自己丑、不会唱歌、没有人缘。多么希望能有亲密的女生朋友,互相鼓励和支持,不掺杂半点私心。我觉得这种友情是能帮你建立自信的,而我真是到了这个年纪才在家属的鼓励下逐渐开始建立了自信。
最近脱离网络删掉了所有社交app,用bullet journal记录goals, tasks, and reflections,其中包括每日track还有gratitude,很好用。一般每天就是一两个goal,三四个task,可以集中精力工作,很适合我。但是我更喜欢的是新的一个本子,正面开始写positive journal,就是每次有积极的开心的想法就去写下来,反面开始写negative journal,有了负面想法也不去judge地写下来。就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感受,写了半个多月了,感觉情绪会稳定很多,翻着看也高兴。家里我的办公室白板最上面是timeline写着每个项目的进度,下面是三个板块to do,doing,done,一堆小便利贴把项目分步骤,随时按进展挪动。
几年前的我肯定想不到我现在的样子的,我一直算是比较坚韧的人,但是就是特别缺少自信。还是很希望当年的我能收到这样的鼓励的,所以也跟同样经历困境的朋友们说,it does get better!
如果要告别
最近有种告别的情绪在弥漫,听着五月天的诺亚方舟,前尘往事在脑海飘过,伤感打包,可能,要跟过去真的告别了吧。
closure也是没有的,只是时间,只是现实,记忆也不争气,一天天渐渐抹去。曾经用力记住的名字现在用力也想不起来了。曾经好奇的未来也不再好奇。曾经的曾经,都只是曾经。
如果要告别,那就彻底遗忘吧。早已重生过几次三番的我,又要走了。